理论研究
回顾历史
永远的丰碑--怀念我的外公张会明
来源:    浏览:2584次     【字体:

我的外公张会民,原名张惠明,山西省阳城县董封乡岩山村人,1920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参加革命,先后在阳城县公安局任侦查员,王屋县公安局副股长孟县公安局任股长,济源县第三区公所任助理员等,1949年南下福建,南下时初为长江支队四大队一中队战士,后正式编制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大队三中队,参加会师后分配在霞浦县盐田区公所任代理区长兼财粮公安助理员,1950年2月2日(阴历1949年腊月16日)在福建霞浦县同土匪、大刀会的斗争中壮烈牺牲。

我的外公张会明,出生于山西城县董封乡岩山村。岩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解放前就有800多人居住。但那时候,贫苦百姓都过着苦难的日子,受地主的欺压和剥削。我记得1984年的初中课文里就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岩山村(过去叫岩家山)和村里老地主怎样剥削农民的介绍,有这么一句话“东头吃烙饼,西头喝稀饭”就是最好的说明。岩山村是一个大村,外公从小生活的桑园沟庄是其中的一个小村,里面有七八户人家。我外公在参加革命以前,任抗日战争岩山村长。听我母亲(张引梅)说外公是姊妹三个,就他一个男娃,是家里的独子,一米八的个头,身材魁梧高大,为人亲和正直,办事讲原则,在村里威望很高。日本人进村扫荡时,家里人把他锁在小二楼怕他出事,可是他气得砸掉门窗跳出来和日本人打。村里为了他工作方便在岩山村给他分了几间房子,可是他却提出要求,必须让老百姓住四合院,他自己住四合院的2楼。当时农村人是没人愿意住楼上的。

外公一生曾组建过两个家庭,第一个家庭有2个孩子,但是一家三口都被日本人杀害了,我们不知道外公的第一老婆和孩子姓名。和我外婆马苏琴(烈士证笔误写为马花琴)组建了第二个家庭,婚后有2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张引梅(我母亲)和二女儿张红梅。外公南下福建时我的母亲张引梅3岁,我的姨妈张红梅1岁。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根据“九月会议”的通知精神,决定从太行太岳两解放区抽调4000多名干部组成一个南下区党委。后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外公积极响应,于1949年3月17日,报名参加山西南下干部解放福建。家里人一万个不同意他南下。但外公满怀着建立新中国的渴望,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不听他父母的劝说,毅然加入长江支队,踏上南下的征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外公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八闽大地。外公参加工时叫张惠民,牺牲后由于发烈士证笔误写为张会明,老前辈卢元如爷爷1950年写信中也写的是张会明。

牺牲前他给我外婆写信说:“新中国刚解放,我这次是响应毛主席和党的号召南下解放福建,如果我牺牲了请不要给党和组织要什么条件,带好2个女儿,把她们养大多学知识报效祖国和人民。”外公牺牲后2月有余,外婆才知道外公牺牲的消息。那是1950年4月20日一起南下的老革命卢元如爷爷给外婆的书信上告知的。外婆和全村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悲痛欲绝,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外婆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带着我母亲和姨妈生活。那个时候家里生活非常穷,农村都是按劳记工分的,外婆忍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带着一个3岁一个1岁女儿过着艰难的生活着。1956年外公的尸骨在政府的许可后由一起南下的老革命上官成贞爷爷带回了老家,与外婆团聚。那时候母亲7岁姨妈5岁,外婆拖着虚弱多病的身体,带着带着2个女儿艰难的生活着。但是外婆牢记外公的话,从不给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一个人默默的扛着。后来实在没法超前过了,外婆就将我姨妈送给一个也是参加过革命的王姓爷爷抚养。姨妈从此改张姓为王姓了。值得欣喜的是姨妈现在还健在,只是患有脑中风偏瘫。

20年前,辛苦一生的外婆(马苏琴)去世了,值得欣慰的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烈士遗孀,外婆享受了十年烈士补贴。虽然当时一年烈士家属只有80元后面涨到一年120元。但辛劳简朴的外婆已经足够了。

外婆晚年,外婆的大女儿也就是我母亲一直照顾着,但是母亲同样牢记外公的话,也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从未领过烈士子女特殊补贴,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母亲共孕育我们姊妹四个,母亲同样教育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江支队革命传统和精神,做人做事不要给张会明名字丢脸抹黑。今天,作为长江支队的第三代,我怀着和老前辈一样的坚定信念,迈着和外公张会明一样的豪迈步伐,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我骄傲我是长江支队第三代。因为我是张惠民烈士的长孙。

外公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很久了,但外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1989年母亲在外公牺牲后40周年,为外公做盛大的纪念活动。现在,母亲也已去世,作为长孙,每年清明,十月一,及七月十五农村特有的祭祀日,我会带着兄弟姐妹及我的孩子和家人,一起给外公扫墓,缅怀外公。

外公已经离开我们62年了,外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在革命工作中,他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一贯服从党的安排,从农村调进城市,又从城里下放到山村,从来不向组织讲条件、提要求。他不计名利,不图享受,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仅严以律已,以身作则,而且言传身教,教育后人,真正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是当年“长江支队”绝大多数队员的缩影,为子女树立了榜样,使我们受益终身。常听村里的老人和老书记及健在的老革命、老前辈王国才爷爷、卢元如爷爷等说起外公生前在福建霞浦公署任公安助理,粮食局助理,财粮局助理等的事情。他们谈到我外公总是有说不完故事,这些故事我再听不烦,永远听得津津有味。1986年从小接受外公精神陶冶的我,怀着一腔热血和报效党报效祖国的心愿入伍在西安武警技术学院,从当兵到转志愿兵1992年被破格提干,2000年转业在咸阳陶瓷研究所工作,一路走来,都在践行外公的叮嘱,这些都是受外公的好思想好品德之感染,是外公留给我的宝贵财富。

这是对革命的感情,这种可亲可敬、十分可贵的精神我们孙子辈应该永远继承发扬并向他们学习。

外公的事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珍贵的是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长江支队革命精神。

华夏子孙是弘扬长江支队精神的先锋,

长江支队是我们华夏子孙光荣的旗帜,

弘扬长江支队精神,

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们互相鼓励,我们互相评点,

我们互相访问,我们互相慰勉。

让华夏子孙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高唱着长江支队的歌曲--

“ 向前,向前,向前!”

外公!您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是我们的榜样,您老的灵魂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英雄精神万古长,英雄儿孙不相忘。

缅怀人:

烈士(张会明)次女 王红梅

长孙上官张龙

长孙女张瑞霞

次外孙女上官宣龙

三外孙女上官玉龙

外孙子李呆社

外孙女李呆霞。

2013年3月7日


      
Copyright@2017-2024 宁德长江支队 (www.ndcjzd.com) 宁德市长江支队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1258号-1
电话:0593-2883688 传真:0593-2883688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署前路14号3号楼
法律声明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 微信二维码
  • 微信二维码